close

送福字、舞龍、包餃子……小年至,京城年味兒長灘島越來越濃了。
  李巴里島繼輝 江峻 李瑞林攝
  回製冰機維修家給父母做頓飯
  本報訊(記者 設計裝潢於麗爽)昨天是小年兒,丰台區南苑街道東新華社區組織百家餃子宴,招呼在外上班的兒女回家過節,給老人做頓飯。居民們還一起包餃子,送到孤寡和空巢老人家中。掛燈籠、吃餃子,衚衕里處處是年味兒。
  東新華社區四眼井衚衕里紅彤彤一片。一ssd固態硬碟大早,社區幹部就給整條衚衕都掛上了大紅燈籠,一排排望不到頭兒。
  紅燈籠下,衚衕口的龐鑒明老人家人氣一路攀升。先是大閨女騎車趕來,進門就張羅和麵、做餡兒,準備包餃子。接著,兒子兒媳也回來了,兩手拎著年貨。10點多,住得最遠的二女兒也趕到了,正好上手包餃子。
  “老父親82歲了,愛吃肉、吃魚,中午吃餃子,晚上再給燉個肉、做個魚,吃高興點兒。他身體不好,這一年到頭治病養病挺不容易的。”大閨女龐金榮說,逢年過節,社區都惦記著老人們,兒女更不能落下。
  東新華社區地處南苑棚戶區,今年,棚改工作已經進行到這裡,居民們很快就要搬遷上樓了。這個小年,也許是老鄰居一起過的最後一個小年了。“平常關係都很好,想到馬上要分開,打心裡捨不得。”居民楊玉英大媽說。
  社區為此特地組織了“老鎮情 街巷印 幸福年”活動。居委會裡,居民一起包餃子,用蔬菜汁和的面有紫色的、綠色的、黃色的,看著就誘人。衚衕里,社區小車會、秧歌隊也來助興,歡快的鑼鼓、鮮艷的服裝道具,很是喜慶。
  今年,社區還號召兒女們都回家過節,給父母做頓飯。“住的都不遠,平常也回來,不過吃現成的時候多。今天過節,讓老人也放鬆放鬆,我們也儘儘孝心。”一位年輕居民說。
  臨近中午,餃子包好了,大家端著餃子,挨家挨戶送給孤寡老人、殘疾人和空巢老人。“這才像過年!一家人熱熱鬧鬧湊一塊兒,吃頓熱氣騰騰的餃子,比什麼都強。”楊玉英說。
  花會走上漕運碼頭
  本報訊(通訊員 王娟)開路聖會、高蹺老會、小車會、威風鑼鼓……昨天,10檔有著上百年曆史的民間傳統花會齊聚高碑店漕運碼頭,精湛的“踩街”技藝讓親臨現場的村民們重溫了往日京郊過年的熱鬧景象。
  下午2點,久違的傳統花會在通惠河畔的高碑店漕運碼頭開始“踩街”,高蹺老會、小飛龍表演、小車會、舞龍、舞獅、威風鑼鼓等10檔花會依次表演。這些在朝陽區農村傳承了上百年的傳統民間花會,經過幾年的挖掘和恢復,聚集在高碑店村漕運碼頭,以特有的民俗文化底蘊,為即將到來的新年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。
  每一個花會隊都有一名香手,手持三角小旗。按照傳統,香手上來先自報家門,然後依照老禮兒率隊向在場的觀眾行“三參大禮”。不少年輕人對“開路”“天平”等花會表演的名字雖然比較陌生,但是當這些絕跡多年的民間絕活一亮相,現場的人把場子擠得越來越緊,有的還跟著手舞足蹈起來。
  “朝陽區傳統民間花會歷史悠久,其中以‘十三檔民間花會’聞名於世,像小紅門的地秧歌、王四營的群星同樂小車聖會、高碑店的高蹺老會、東壩的開路聖會等都已傳承了幾百年,許多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”高碑店村支書支芬介紹,多年前的漕運碼頭就有花會踩街的傳統習俗,恢復踩街可以讓村民重溫當年的過年盛景。
  “這麼多人包餃子特有年味”
  本報訊(記者 範俊生)臘月二十三,中國傳統節日——小年,一頓千人餃子宴正在海澱區蘇家坨鎮周家巷村熱火朝天地準備著。
  屋外,支起六口大鐵鍋,點燃一捆捆柴火,鍋里已經沸騰了,水蒸氣呼呼地冒著,專門負責燒火的大叔吆喝著:“餃子怎麼還沒包好呢?我這就等著下鍋了!”
  屋裡可真沒閑著,兩張十幾米的大長桌併列排著,周邊圍滿了人,和麵的、調餡的、擀皮的、包餃子的,人人分工明確,忙得不亦樂乎。60歲的全梳鸞大媽包的餃子有點兒特別,“你看餃子包完像魚似的,這就叫年年有餘!這麼多人一塊包餃子覺得特別有年味。”她邊捏著褶邊說道。
  今年已經是周家巷村包千人餃子宴的第四年,但是今年比較特殊,今年周家巷村馬上就將啟動騰退拆遷了,“所以今年參加的村民特別多,大伙兒都珍惜這次團聚的機會。”周家巷村黨支部書記潘永衛向記者介紹。
  “過年吃餃子有上千年的傳統,之前都是單家獨戶自個兒吃,現在我們把大伙組織起來在村裡的文體大院里搭帳篷、支湯鍋,男女老少齊動手,大家一塊兒包餃子一塊兒吃,主要就是為了增加大家伙之間的凝聚力,促進鄰裡關係,改善村容風貌。”他說道。  (原標題:小年到 年味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mt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